这不是励志故事,而是正在中国农村上演的残酷真相——有些人还在用城市、景区思维祸害农村的同时还让自己背上了债务,而聪明的人早已闷声发大财的同时输出美好的乡村故事。
一、产业化=集体返贫?这些作死操作你村中招没?
场景1: 王老板大手一挥,贷款8000万建"徽派民宿群",结果全村土地不长草。城里人开车3小时到山沟,看见清一色的白墙黑瓦直骂娘:"我跨省来看你们山寨宏村?"
数据打脸:全国63%乡村旅游园区年亏损超百万,云南某村为修观光电梯欠债千万,村民医保钱都被挪用!
致命三宗罪:
1、造景必死:张家界玻璃栈道火爆?你在平原硬修就是找死!
2、基建吞金:某村为通旅游大巴拓宽山路,1公里烧掉200万,最后只通了三辆老头乐。
3、人才黑洞:月薪2万请的"海归运营总监",连麦子和韭菜都分不清。
"当初非要拆我家猪圈建咖啡厅,现在猪没了,咖啡豆长霉了!" ——湖北村民李大姐抹着眼泪说。
二、产业旅游化:这些狠人正在闷声发财
场景2: 浙江刘婶把腌酸菜的破瓦缸摆成"农耕记忆馆",城里人抢着拍照发抖音,一缸酸菜卖288包邮到家!
财富密码揭秘:
1、农活变印钞机:插秧1小时收费198,比卖稻谷多赚20倍。
2、土货变奢侈品:河南王叔的"亲手磨豆腐体验课",豆浆卖到88/杯,豆腐礼盒888还限购。
3、废墟变网红:江西废弃水利渠道改造成"星空漂流",暑假日均接待3000人。
醒醒吧!你嫌弃的破锄头,已经被95后炒成"沉浸式考古道具",租一次500块!
三、官员VS农民:一场3亿与300块的魔幻对决
反面教材:某县强推"千亩花海",结果:
1、买荷兰郁金香种球耗资1200万;
2、请保安防村民偷挖,日工资支出2万
3、开花当天暴雨,直接亏损破亿
正面暴击:重庆老农陈伯的骚操作:
1、把20亩烂梨园改成"摇钱树"——交199可随便摇树捡梨;
2、抖音直播"梨树认养",1棵树年费888;
3、开发梨膏棒棒糖,毛利率300%。
某些人还在用GDP思维糟蹋血汗钱,新农人已经玩转"云种地""元宇宙农庄"!
四、暴富路线图:跟着这5个村民抄作业
1、山东渔村:捞海带月入3000→教游客"海上迪斯科"踩海带,日入2万;
2、东北大妈:冻梨5毛没人要→搞"零下30度吃梨挑战",抖音带货百万;
3、广西阿妹:采茶日薪80→穿壮服直播"古法制茶",时薪2000;
4、西北老汉:放羊年入2万→抖音"在线养羊"收获10万云股东;
5、江浙阿姨:种菜自给自足→开"偷菜赌局"会员费收疯。
别再被"高大上"项目忽悠了!你家的粪坑改造成"有机肥盲盒",都比那些产业园来钱快!
当官的要敢再提"乡村旅游产业园",就把这篇文章甩他脸上!
你愿意投资3亿建古镇?还是花300块改造猪圈?
上次回村被强拆老屋的,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
乡村旅游产业化:强扭的瓜不甜,乡村产业旅游化:自然生长的蜜。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两种发展路径正形成鲜明对比:部分乡村执着于打造标准化旅游产业园区,修建仿古建筑群与游乐设施;另一些乡村则在稻田里开设插秧体验课,将葡萄架改造成星空营地。前者往往陷入经营困境,后者却焕发出勃勃生机。这种反差揭示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本质规律:刻意打造的产业化模式终将水土不服,与产业共生的旅游化路径方能行稳致远。
1、产业化的迷思:乡村难以承受之重
乡村旅游产业化陷阱首先体现在资源错配上。某地投资上亿元建设的"江南水乡"主题乐园,刻意移植乌镇建筑风格,却因缺乏真实生活场景,开业半年即门可罗雀。反观浙江安吉余村,保留竹林、茶山原始风貌,通过生态步道串联自然景观,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这种对比印证了乡村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人造景观,而在独特的生态肌理与生产生活方式。
基础设施的天然短板制约着产业化进程。云南某高山村落为打造"云端酒店",投入巨资修建盘山公路与供水系统,最终因运维成本过高被迫停业。而江西婺源篁岭村利用原有梯田景观,仅在晒秋民俗与古宅修缮上做文章,用不到产业化项目十分之一的投入,创造了持续二十年的旅游红利。这种反差揭示出,超越现实条件的基建投入只会成为乡村难以承受的负担。
人才与管理困境更为致命。统计显示,乡村旅游产业化项目员工流失率普遍超过50%,某北方民宿集群高薪聘请的酒店管理团队,因无法适应乡村工作节奏,三个月内集体离职。相比之下,莫干山民宿集群通过培育本地"民宿管家",将采茶、挖笋等农事技能转化为特色服务,形成了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2、旅游化的智慧:四两拨千斤的融合之道
日本"采摘经济"提供了产业旅游化的经典范本。静冈县柑橘种植户将果园划分为体验区与生产区,游客采摘的柑橘按市价结算,果农同步进行商品果分拣包装。这种模式使单位面积产值提升3倍,更催生出果酱制作、柑橘精油等衍生产业。数据显示,日本农业旅游产值已突破2万亿日元,其中70%来自原有产业的增值服务。
台湾飞牛牧场的转型更具启示意义。这个传统奶牛养殖场将挤奶工序转化为科普展示,用牧草种植区开发露营基地,甚至将牛粪处理成有机肥料伴手礼。通过将生产要素转化为旅游要素,牧场年收入从单纯卖牛奶的2000万新台币跃升至1.8亿,创造了"一头牛赚九份钱"的奇迹。
浙江丽水"云和梯田"的共生模式展现出生态与产业的完美融合。当地农民保持水稻种植传统,通过开设认养农田、稻鱼共生体验等项目,使每亩梯田产出从3000元增至2万元。这种"种风景"的模式,既保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又实现了经济效益几何级增长。
3、路径选择的辩证法:顺势而为方成大道
产业旅游化的本质是价值重构而非推倒重来。江苏无锡阳山镇水蜜桃种植户,在桃林间铺设木栈道,将疏花疏果工序设计成亲子课程,开发桃花酿、桃木工艺品等衍生品。这种"桃树还是那棵桃树,价值已非那个价值"的转变,正是对乡村资源最智慧的开发。
政府角色需要根本性转变。当某地农业部门将80%的乡村旅游补贴投向道路拓宽、停车场建设时,隔壁县市却用同等资金培训了200名"乡土讲解员",开发出40个农事体验项目。后者用轻资产运营创造出前者3倍的旅游收入,证明政策资源应该投向软实力培育而非硬件军备竞赛。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坐标上审视,乡村旅游产业化犹如在沙滩上建高楼,看似宏伟却难逃倾覆命运;乡村产业旅游化则像培育红树林,根系与土地自然交融,终将形成生生不息的生态群落。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把乡村变成城市旅游的复制品,而是让旅游生长在乡村产业的土壤里,那些晨雾中的稻田、暮色里的炊烟、月光下的蛙鸣,都将成为最具魅力的风景线。
这或许就是乡村给予现代文明最珍贵的启示: 发展不是替代与征服,而是顺应与升华。
创行读物
《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实践》为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三年磨一剑”的力作,于2023年5月由云南出版集团出版,被该社列为2023年重点出版图书。该书聚焦农村、农业、农民,由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联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参编,双方结合各自领域的优势,打通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全书洋洋洒洒共计68万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分为两大篇。第一篇为理论篇,包括:1、如何做好乡村民宿的设计、建设和运营 2、用“旅游+文创” 的方法打造网红乡村 3、打造IP:农庄突出重围制胜18招 4、花卉旅游的开发要点及运营模式 5、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探析 6、乡镇如何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7、如何打造乡村网红旅游项目 8、农家乐乡村游如何进行升级换代,均为当下乡村文旅推动乡村振兴的热门话题、热点问题。第二篇为实践篇,辑录了我院和云南省农科院近三年来的10个典型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可以为有关从事乡村振兴领域的各方读者作为参考。
《田园综合体规划经典案例赏析》由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尤飞、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院长汤俊联合著作,该书从概念起源、发展背景、发展政策以及空间和产业的规划要点、运营模式等多方面对田园综合体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同时还总结、归纳作者近些年主导参与的田园综合体经典项目案例和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的案例,真正做到了将田园综合体的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以期引发社会对田园综合体项目策划方法、艺术塑造、公众参与、科学管理等方面更加关注;同时也希望能为田园综合体的投资建设者及相关从业爱好者提供多方面的指导。
《特色休闲农业经典规划案例赏析》由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与中国农科院联合推出,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围绕“特色休闲农业的开发和规划”这一主题,从“休闲农业”的发展起源、开发模式、策划营销、投资运营等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使读者对于“特色休闲农业”这一当下投资和开发的热点行业能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该书理论阐述和规划实践相结合,书中选取了十多个经典的休闲农业规划案例,可谓开规划案例奉送先河。该书最大特色是创意凶猛、视野开阔、案例经典、落地性强。
专家介绍:
汤俊,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专家,编著《田园综合体规划经典案例赏析》、《特色休闲农业经典规划案例赏析》、《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实践》等书,在《中国旅游报》、《农民日报》、《中国国情国力》等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关于旅游规划、休闲农业、乡村振兴的文章五十多篇,主持了全国五百多项旅游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设计案例。

(1)篮球--CBA半决赛:北京金隅迎战广东东莞银行(图)-搜狐滚动.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