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超联赛的冠、亚军,上海双雄海港和申花近期在亚冠赛场上的表现确实令人扼腕叹息。他们的客场大败,被淘汰出本赛季的亚冠,这一结果无疑招致了众多球迷的批评。这种“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效应在足球场上时常上演,但这次似乎更加引人深思。
从上海媒体的角度出发,海港和申花能够从瑞士轮新赛制预赛阶段晋级16强,已经算是完成了任务。然而,以现在中超球队的战力和财力来看,对于“冠军有野心”的目标,确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竞技层面当然要追求卓越,但足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竞技。
中超联赛的现状是怎样的呢?中超俱乐部在实力和财力上究竟处于何种位置?多年的比赛下来,球迷们心中自然有一杆秤。那些试图用“亚冠是为国争光”这一伪命题来进行道德绑架的人,实际上是非常短视的。
在法理上,除了国家队的赛事,俱乐部层面的洲际竞技并不能算是“为国争光”。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主体始终是中超。而中超作为一个商业单元,与意甲、德甲、西甲等联赛并无本质区别。现在的亚冠已经取消了外援限制,有钱就可以组建全外援首发,但这样的虚荣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中超俱乐部在亚冠精英联赛中的表现并不理想,无缘八强。对于亚冠这样的赛事,中超球队的参与可以说是冷暖自知。亚冠对于球队来说是个巨大的消耗,就像一个绞肉机。经济层面来看,申花和海港参加亚冠所获得的收入相对于其工资支出只是冰山一角。与欧洲豪门俱乐部相比,中超俱乐部的收入和支出差距悬殊。
在人才储备层面,中国有能力、有水平的球员已经不多,加上年龄、伤病等因素,很难支撑常态化的一周三赛。现实情况是,日韩的替补球员就能与我们的一线球队一较高下。因此,对于一个有联赛冠军竞争力的球队而言,联赛和亚冠孰轻孰重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管理层和真球迷对于这个问题并不难作出选择,难就难在如何开口。其实大多数自家球迷都是拥护俱乐部战略的。作为商业体,球队只要为自己的投资者和球迷负责即可,无需理会那些执着要求“在亚冠为国争光”的人。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中超最客观的现状就是每赛季前的“资质认证”——欠薪大览。大概至少一半的中超俱乐部只是为了谋求生存而已。因此,有同理心的球迷应该明白,“内行内战”的优秀也是优秀,“外战”的能力则另当别论。
亚冠名额的减少,对于中超球队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现在的亚冠已经不是鸡肋,可能只是个“鸡屁股”,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无论如何,中超球队都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为未来的比赛做好准备。
总之,面对现实,中超球队需要认清自己的实力和位置,做出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